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徵國科會計畫專任研究助理---2009/12.31截止


一、工作內容:    協助國科會計畫之執行,負責資料蒐集、整理、以及處理行政工作。
二、資格限制:
1.   大專程度以上人文社會相關系所之畢業生(應屆畢業生亦可);
2.   對當代文化藝術感興趣者;
3.  中英文讀、寫能力優異,面試測驗將包括英翻               中及英文信書寫;
4.   擅於上網搜尋彙整資料;
5. 需諳WordExcel等文書處理,另擅Photoshop或其他繪圖軟體者尤佳。
三、待    遇:依國科會專任助理標準支薪
四、工作時數:週一至週五正常上班時間
五、工作期限:至民國99731止(依實際報到日期開始)
六、聯絡方式:意者請於民國981231日前將履歷(附近照)、成績單、自傳、及其他有利之資料,以電子郵件方式寄至echang@gate.sinica.edu.tw,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301張瀠之小姐收。電話:(02) 3789-7234,傳真:(02) 2782-7616。合者約談,不合者恕不退件。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陽明大學人社院12月18日(五)下午將舉辦「藝術與文化工作坊」系列一活動^^

陽明大學人社院12月18日(五)下午將舉辦「藝術與文化工作坊」系列一活動,
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第一場∕ 符號的解讀:以電影及文學研究文化的作法


主持: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與談人及論題:

蕭阿勤∕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文化的社會學研究:世代與敘事,記憶與認同

黃宗儀∕台大地理資源系副教授∕巨變中的東亞都市文化與想像

蘇碩斌∕陽明人社院副教授∕海角七號的文化社會學觀察



第二場∕ 情感的捕捉:以節慶及狂歡研究文化的可能

主持:劉瑞琪∕陽明大學人社院副教授

與談人及論題:

陳熙遠∕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待確認

湯志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運動≠sport:文化作為二階觀察

楊弘任∕陽明科社所助理教授 ∕過年到跨年:「熱鬧」是不是節慶的在地範疇?

2009/12/18(週五)羅丹藝術專題演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羅丹藝術專題演講

演講題目:The Kiss – an icon of love revisited


演講者:Anne-Marie Bonnet (德國波昂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演講時間:98年12月18日(星期五)下午3點至5點


演講地點:台北市青田街5巷6號4樓406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406室 )



聯絡電話:02-77345607

活動網站:http://www.ntnu.edu.tw/arthistory/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竹圍工作室招募:行政與行銷總監

竹圍工作室徵才

招募職務:行政與行銷總監


工作地點:台北縣淡水鎮中正東路2段88巷39號,竹圍工作室
應徵資格:
1. 熟悉藝文產業環境、理解國內替代空間狀況
2. 2年以上藝術產業工作經驗
3. 具備行銷企劃、公關媒體專長
4. 能獨立作業、具備中英能力
5. 擅常整合跨界資源,尋求異業合作
6. 善於溝通、團隊合作、積極主動
7. 對藝術文化有高度熱情

工作內容:
1. 藝術村、展演空間經營策略規劃與執行
2. 行政業務統籌
3. 行銷策略發想、內容設計與執行


待遇福利:面議。享勞健保、勞退金。


應徵方式:請將履歷(學經歷、自傳、生活照)、具代表性作品寄至bamboo.culture@msa.hinet.net,適合者將主動通知面談,時間大約在12月10號左右。
聯絡方式:02-88093809 江小姐



竹圍工作室簡介
竹圍工作室成立的宗旨乃是在於促進台灣新生代的藝術發展和拓展藝術欣賞人口,同時也希望能藉由邀請不同國籍的藝術創作者來此創作而達到文化觀點和創作意念的交流。
業務方向大略分為以下三大項:
1. 展演空間(另類替代空間)
竹圍工作室2008年獲得文建會補助藝術村改善設備及設施,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新興私人展演場所2009年的營運補助。2009年竹圍工作室以嶄新的面貌以及場地,繼續服務新銳藝文工作者及團體。工作室接受各種類型及跨領域展演計畫的申請,提供不同實驗計劃的可能性,同時期望促進台灣新生代的藝術發展。

2. 竹圍藝棧(國內外藝術工作者進駐)
台灣地區非常需要藝術村形態的創意環境的推動,提供創作的時間與空間。有別於其他的藝術村/藝術進駐計畫,竹圍工作室少了繁複的申請程序,多的是與藝術工作者協調溝通的彈性,並依照不同藝術家的需求作配合。竹圍工作室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除了工作室空間,也提供藝術工作者在拜訪北台灣地區時短暫停留的客棧空間,並扮演藝文資訊交流平台的角色。除接受申請外,工作室也會不定期的依計畫邀請不同國籍的藝術創作者來此創作而達到文化觀點和創作意念的交流。
3. 藝術與生活(藝術推廣)
竹圍工作室希望「藝術生活」的概念落實,讓藝術扎根於人生,並為生活帶來無限精采,尤其著重於藝術介入生態、環境及社區的計畫。已推動藝文活動如:「英文讀書會」、「藝術自由行」、「電影讀詩會」以及不定期舉辦的藝術家座談會、藝文講座、藝術市集、音樂,陶藝,茶與人文等等體驗活動。我們也歡迎各藝文領域的工作者發揮所長,提出空間使用計畫推廣藝術生活、拓展藝術欣賞人口。


想了解更多請至竹圍網站→ http://www.bambooculture.com/
部落格→ http://bamboocurtainstudio.blogspot.com/
---------------------------------------------------------------------------------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WAA

F: 886(2)2626-5142
E: waa89@ms61.hinet.net

W: http://waa.deoa.org.tw / B http://www.tiec.tp.edu.tw/lifetype/waa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國立故宮博物院專題演講:12月2日,上午十時-大橋康二 日本肥前陶瓷的外銷

時間:2009年12月1日上午10:00


地點:圖書文獻大樓四樓

講者:大橋康二(佐賀縣立九州陶瓷文化館前館長)

題目:日本肥前陶瓷的外銷:從亞洲到歐洲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2009/11/13研討會訊息: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暨藝術史學系舉辦之
「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
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9年11月13-14日舉行,歡迎蒞臨。


一、會議宗旨:

為促進國際藝術史學及相關領域之發展,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為主題,包含「中國古代藝術與原始信仰」、「中日佛教藝術」與「基督教藝術」三項子題,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參與並進行藝術史相關領域交流,期待藉由多邊、交互討論之方式,從實際作品出發,深入探討中、外藝術的信仰發展、圖像意涵及宗教儀式相關之各種精神內涵,並從學者研究的成果中了解當今藝術史的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

二、主辦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 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暨 藝術 史學系。

三、會議時間:民國98年11月13-14日(星期五-六)。

四、會議地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演藝廳。




本研討會網址:http://project.tnnua.edu.tw/arr/index.html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藝術史論壇:【回顧與前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98年11月27日(週五)




藝術史論壇



回顧與前瞻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日期:98年11月27日(週五)


時間:13:00~18:30


地點: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29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8樓會議室)



時程表

13:00~13:10 報到

13:10~13:30 開幕


13:30~14:30 講題:德國文藝復興藝術研究近況

講者:Anne-Marie Bonnet(德國波昂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14:30~15:30 講題:電影工業對藝術史、美術館與電影的關聯性

講者:Valentin Nussbaum(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客座副教授)


15:30~16:00 中場休息


16:00~17:00 講題:藝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會—以殷商青銅器的研究為例

講者:陳芳妹(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17:00~18:00 講題:日治時期美術品的修復心得

講者:林煥盛(台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主任修復師)

18:00~18:30 綜合討論


圖片來源:中文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Deutsche_Bundespost_-_Bedeutende_Deutsche_-_Albrecht_Duerer_-_10_Pfennig.jpg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演講公告:沈船與寶藏-貿易季風之下的時間膠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演講公告

沈船與寶藏


貿易季風之下的時間膠囊


Shipwreck and treasure- Time capsule under the trade Monsoon

 

韓國新安沈船與韓國水下考古學

演講主要針對1323年左右由中國航向日本途中,在全羅南道新安海域沈沒的一艘元代貿易船。該船主要載運貿易品為數萬件陶瓷器、青銅工藝品、大型木材、動植物、香料和28噸的銅錢。從1976年至1984年間,韓國考古界長期對此船進行發掘打撈,引發了學術界的研究與討論。

 

寶貨沈海五百年---里納珊瑚礁所發掘的十五世紀中國古陶瓷

東南亞海域一直都是海上貿易的重要路線,從唐代開始,許多運送陶瓷的中國貨船穿梭於此,而其中所沈沒的船隻不計其數,此次演講從唐代的「黑石號」談起,到宋代的「南海一號」,再聚焦到從里納珊瑚礁沈船所出水的一批明代青花瓷器,探討著中國貿易瓷航程之中的一頁頁滄桑史。

 

從十七到十八世紀的歐洲沈船看中國貿易瓷的外銷

十七到十八世紀的歐洲,正值國際航海貿易的興盛時期,紛至沓來的歐洲商船,齊聚中國商港爭相購買中國陶瓷,因為對於歐洲貴族與富豪而言,中國陶瓷象徵著財富與地位,但是在返回歐洲的路程之中,因風浪而沈沒的船隻不計其數,沈船裡的貿易瓷器,經過考古人員的發掘與調查,揭開了一頁頁中西貿易的歷史,以及中國貿易瓷的風采。

 

時間:2009年10月28日 13:00-17:3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406室


10649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五巷6號4樓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聯絡人:盧小姐 02-7734-5607 Email:hoart@deps.ntnu.edu.tw





研討會議程表:
 


第一場:13:00-14:20


講題:韓國新安沈船與水下考古學


Xin-Ann Shipwreck and Underwater archaeology in Korea


講者:金炳菫(大韓民國 國立海洋文化遺存博物館研究員)


Kim, Byung-Keun (Curator,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Korea)






第二場:14:30-15:50


講題:寶貨沈海500年-里納珊瑚礁所發掘的十五世紀中國古陶瓷


500 years of the Sunken Treasures - Discussion on the Ming Dynasty Trade Ceramics in the Lena Cargo


講者:曾肅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Tseng, Su-Liang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第三場:16:00-17:30


講題:從十七到十八世紀歐洲沈船看中國貿易瓷的外銷


Discussion on 17-18 century Chinese Trade Ceramics from Shipwrecks in Europe


講者:盧泰康(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Lu, Tai-Kang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2009/10/17-2010/2/28 海上絲路‧看見東南亞—古陶瓷‧陶瓷村‧現代陶藝特展



海上絲路‧看見東南亞—古陶瓷‧陶瓷村‧現代陶藝特展

東南亞在人類文明交會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鄭和下西洋的探索地域,中國海上絲路(又稱陶瓷之路)的重要據點,也是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基地,提供了東西方貿易的絕佳繼點,促成了陶瓷文化的交流。東南亞陶瓷的特徵除了顯現各地的民情風俗外,也和它的文化面貌一樣,顯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質。
東南亞文化與臺灣息息相關,為了深入認識這些鄰近國度,我們收集東南亞陶瓷村的精彩圖文資料,彙集臺灣、日本、泰國收藏的古陶瓷精品,並邀請各國當代陶藝家參展。展品涵蓋史前時代到當代的各國特色作品,介紹領域包括傳統陶瓷的類型與特色、陶瓷村的製陶文化、現代陶藝的風格與意涵。期望藉由古樸自然的東南亞陶瓷,深入體會東南亞文化的純真與靈性之美,並配合展覽舉辦研討會暨工作營等活動,以達相得益彰效果。

參展單位:日本町田市立博物館、日本福岡市美術館、泰國曼谷大學東南亞陶瓷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難得一見‧敬請期待~~http://www.ceramics.tpc.gov.tw/Control/Exhibition.aspx?Para=69&Lang=TW


研討會暨工作營

主辦單位: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活動地點:本館國際演講廳、陶藝研習室
活動對象:對東南亞陶瓷歷史、文化藝術、現代陶藝發展有興趣之民眾
活動時間:2009/10/30(五)~11/1(日)

古陶瓷研討會 Conference10/30-與學者專家一起探討與賞析東南亞陶瓷
國際陶藝工作營 Workshop 10/31-11/1
-與人類學家一起踏查東南亞陶瓷遺址與陶瓷村
-與陶藝家一起探索東南亞陶瓷特質與現代創意
詳細內容與報名表請參見附件或網站
http://www.ceramics.tpc.gov.tw/zh-tw/Learning/Content.aspx?Para=1073。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中研院歐美所9/26讀書會訊息:Griselda Pollock 教授來台演講暨工作坊







各位同好朋友們:
中研院歐美所舉辦的「西洋藝術史經典學者工作坊」系列,繼2006年順利請到T.J.Clark 教授與Anne Wagner 教授聯袂來台後,將於明年1月初,與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共同邀請Griselda Pollock 教授首度來台發表演講並舉辦工作坊。

Griselda Pollock 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史學者,目前為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社會藝術史與批判藝術史教授,其著作非常豐富,尤以女性主義介入藝術歷史的論著影響深遠。

此次Griselda Pollock 教授來台演講的主題,主要圍繞在藝術、創傷與精神分析。為了使有意參與工作坊的朋友,能夠對其相關著作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們會在工作坊之前先舉辦四至五場讀書會。第一場將於9/26日(六)下午2點登場,我們特地請來長期深耕文化研究與精神分析領域,為國內第一把交椅的劉紀蕙老師帶領導讀,地點為中研院歐美所一樓會議室,閱讀資料以及其他場讀書會時間,我們將會於報名後以Email通知。

請有興趣報名「9/26 讀書會」的朋友與同學們,填妥以下資料,寄至信箱:gpworkshop2010@gmail.com

姓名:
服務或就讀機關:
現職:
Email:
聯絡電話:
報名項目:9/26 讀書會


讀書會的相關資訊,以及Pollock教授來台演講與工作坊的詳細行程,我們都會在確定之後放到歐美所網址上,供大家查閱:http://www.ea.sinica.edu.tw/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其實台灣學界一直以來很是忽略「創傷」這塊主題,而此時此刻的台灣,似乎需要大家對於「創傷」投以更大更多的關懷才是,我們竭誠邀請所有的朋友一起來共襄盛舉,歡迎大家轉寄。


吳金桃、陳香君 敬邀




註:Griselda Pollock 教授照片來源:http://www.leeds.ac.uk/fine_art/people/staff/gfsp.html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野徹先生演講 (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美術館前館長)8/31(一)& 9/2(三)


中野徹先生演講 (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美術館前館長)

1. 關於中國金銅佛的形式
時間:2009年8月31日星期一 下午二時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三樓善本書討論室

2. 關於亞洲金屬器
時間: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下午二時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三樓善本書討論室


現場備有中-日文翻譯,
歡迎踴躍參加!


聯絡人:
賴國生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
2881-2021轉2707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演講公告:9/4(五)Prof. James Cahill【溪山清遠:解析中國山水畫史】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演 講 公 告


主講人:Prof. James Cahill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榮譽教授)

講 題:A Pure and Remote View: Digitizing a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溪山清遠:解析中國山水畫史

地 點:臺大文學院一樓演講廳
時 間:2009年9月4日(週五)下午1:00-3:00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2009.9.4&9.7---Prof. Donald F. McCallum(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藝術史系教授) 演講公告


第一場:
時間:9月4日 (星期五) 下午15:00-17:00
地點:臺大文學院2樓會議室
講題:The Four Great Temples of Seventh-Century Japan
七世紀日本之四大寺院
(詳情請洽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886 (02) 3366-4220, artcy@ntu.edu.tw)


第二場:
時間:9月7日(星期一)上午10:00-11:50
地點:中央大學國鼎館2樓201會議室
講題:Self and Family Identity in Taisho Painting: Yorozu Tetsugoro, Koide Narashige, and Kishida Ryusei
大正繪畫中的自我與家人:萬鐵五郎、小出楢重、岸田劉生
(詳情請洽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886(03)4227151*33650,ncu3650@ncu.edu.tw)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徵 才 啟 事:2009年8月31日郵戳為憑~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徵聘藝術史與視覺文化領域助理教授以上人才一名,台灣美術史、西洋美術史(文藝復興至十八世紀)尤佳。

徵 才 啟 事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徵聘藝術史與視覺文化領域助理教授以上人才一名,台灣美術史、西洋美術史(文藝復興至十八世紀)尤佳。
公告如下:
一、 申請者專長學術領域為:藝術史與視覺文化領域助理教授以上人才,台灣美術史、西洋美術史(文藝復興至十八世紀)尤佳。
二、 職級: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
三、 起聘日期:最快於2010年2月1日起 四、申請者具下列資格之一: 1. 任職於國內外各大學或研究機構之專職教學或研究人員 2. 具備國內外博士學位者
五、申請所需資料(除推薦函外,以下資料各一式六份。如未依照規定繳齊資料,一律視為資格不符): 1. 詳細履歷(請註明欲申請之職級) 2. 研究旨趣與教學理念之說明 3. 可授課程之課程綱要至少三門【其中一門為核心通識課程『藝術與社會』;另二門為通識
選修課程 】 4. 最近三年以內取得博士學位者,請附研究所成績證明 5. 博士學位證明或助理教授以上之證書影本一份
6. 依國科會標準將個人著作列表及將可供評審論文、畢業論文等一併寄達7. 三封推薦函(必須由推薦者直接郵寄一式一份,共三位推薦者)
六、申請截止日期:2009年8月31日,以郵戳為憑。
七、應徵者請檢具上述證件資料,於截止日期前寄交: 300台灣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收
NO.101 Sec2 Kuang-Fu Rd. Hsinchu 300 Taiwan ROC
八、郵寄封袋上請註明「應徵資料及申請通識教育中心藝術史與視覺文化領域」字樣。
九、所寄資料請自留底稿,恕不退件。
以上訊息如有疑問,歡迎來電聯絡
Tel: 03-5742407;
Fax: 03-5718791; E-mail:yachung@mx.nthu.edu.tw 聯絡人:洪雅珍小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網頁 http://140.114.40.12/
◎相關資料將刊登於http://infonet.et.nthu.edu.tw/bbs_p1.php?op=showContent&id=2017#showTitle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2009年7月公告:【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之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徵求碩士級助理一名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之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徵求碩士級助理一名
申請截止日期: 2009年8月18日

職  稱: 專任碩士級助理
名  額: 1名

工作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聘用期間: 聘用日起,至2010年7月31日

應徵資格:文史、藝術相關系所畢業,取得碩士學位,且對本計畫主題(清末到日治期間的台灣相關文獻書畫等文物)有興趣者。
95-97學年度畢業之本國人士為優先考量。
應徵方式:應徵方式:意者請於98年8月18日前將應徵資料以電子檔案格式寄至lllin@lib.nthu.edu.tw,合格者另行通知面試,不合者恕不退件。

工作內容: 搜集、考證日治時期日人與台灣文人相關背景資料,奠定數位典藏分類體系架構。
規劃後設資料規格。
資料內容分析(件名制定、撰寫摘要、選取關鍵詞、全文辨識與校對、原文翻譯)。
建置、審核與補訂著錄檔內容分析欄位 其它交辦事項 。

薪資待遇: 依照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研究人才延攬方案」標準,碩士畢業者月薪
NT$28,000。

應徵資料:履歷表(附照片) 自傳。
最高學歷證明 其他可反映個人工作能力及相關經驗與專業之資料

連絡人:林俐伶連絡電話:03-5742240 電子郵件:lllin@lib.nthu.edu.tw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徵【教學行政助理】一名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徵【教學行政助理】一名


(1)資格條件:1.碩士以上藝術相關科系畢2.95學年度至97學年度畢業者為優先
(2)工作項目:1.藝術教育推廣2.導覽教育訓練3.協助駐校藝術活動4.畫冊編輯
(3)聘期:一年(98/08/01-99/07/31)
(4)待遇:碩士畢業月薪$28,000(公提勞健保及公提勞退金依規定)
(5)應繳交資料/時間:7/20前email個人學經歷.自傳至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email:ncu7195@ncu.edu.tw)
(6)甄選方式:書面審查之後將以E-mail通知資格符合者面試 (不適合者恕不另行通知)
(7)聯絡方式: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連絡人:黃小姐)Email:ncu7195@ncu.edu.tw電話:03-4227151ext57195地址:320桃園縣中壢市五權里中大路300號(藝文中心)

北京林正藝術空間徵才啟事

北京林正藝術空間徵才啟事:

Requirements
1. 男女不拘, 須能長駐北京
2. 相關工作經驗三年以上, 大專相關科系畢業佳 但非必要
3. 熱愛藝術
4. 具基本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流利者佳
5. 具美感, 責任感及服務熱忱
6. 能配合公司休假時間 一般星期六日及國定假日無法休假

工作內容
1. 展覽策畫及佈展, 展覽相關文章撰寫
2. 展廳日常管理工作及人員管理安排
3. 作品運輸包裝安排
4. 作品導覽
5. 觀眾或藏家服務及銷售


有興趣者 可透過E-mail與負責人 李正秀聯繫
claralee@mountainart.com.cn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 物質文化的研究新視野」國際研習營(暫定2009/0901-0907)

「 物質文化的研究新視野」國際研習營
(暫定 2009年9月1日-7日)
Beyond Text: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1-7 September 2009)
http://hss.nthu.edu.tw/~juechen/index.html

歡迎您報名參加!
報名截止日期: 2009/6/15


研習營報名注意事項:
1. 研習營日期為9/1-7日,其中9/1、2日為「國際論壇」,除學員全數參與之外,另對外開放。論壇的舉行場地在國家圖書館。9/3號之後,研習營移師清華大學繼續其他的討論。

2. 本研習營學員住宿費用由國科會贊助。

3. 此次研習營將邀請16位中外學者(可參考:http://hss.nthu.edu.tw/~juechen/index.html 說明 ),在研習營中,將以中、英文與同學們相互交流。由於學者們大致都能以中文溝通,請同學們不需擔心。

4. 報名時(6/15之前),同學們必須繳交一份proposal,以作為選擇學員與分組討論的依據。此份proposal可先繳交初稿,內容可以是正在進行中的研究題目,並且,最好能以物質文化的角度來思考,這樣可讓大家在研習營中,透過交流、討論,以獲得最大成效。
proposal請用12級新細明體字型,頁數約兩頁以上(概要即可)。在此所提出的proposal,並未強制撰寫成論文發表,但主辦單會將提供想發表的同學發表機會。


5. 「 物質文化的研究新視野」國際研習營的報名日期為6/15日之前。請同學們把握時間。報名電郵:materialculturestudies@gmail.com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演講】金敏鎬教授—由燕行錄所見朝鮮人眼中的江南形象

【演講】金敏鎬教授—由燕行錄所見朝鮮人眼中的江南形象


時 間:98年6月8日(星期一)下午2:00—4: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主講人:金敏鎬教授(韓國翰林大學校人文大學中國學科教授)
演講題目:「由燕行錄所見朝鮮人眼中的江南形象」
歡 迎 參 加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移動的桃花源」計畫主辦 http://proj3.sinica.edu.tw/~eaart/
備註:本演講採自由入席,不需事先報名,無任何身分限制,歡迎系所師生參加。若需演講參加證明者,請當天向主辦單位索取,網站上亦提供相關訊息與資料可供參考,歡迎各位踴躍參與!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議程與地點更動~~2009/06/18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乾隆宮廷藝術」學術研討會


注意:議程與地點更動,因報名踴躍,可報名到5/31!


2009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乾隆宮廷藝術」學術研討會
※ 會議日期:2009年6月18日(週四)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
※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廳



08:50 - 09:20
報 到
09:20 - 09:25
開 幕:主持人 謝明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

09:25 - 09:50
演講1:Archive of Power: 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Garden-Palace at Rehe
劉怡瑋博士 (Curator of Asian Art,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09:50 - 10:15
演講2:寶親王的書畫收藏
邱士華女士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
10:15 - 10:35
評 論:王正華教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0:35 - 10:50
中場休息


10:50 - 11:15
演講3:乾隆皇帝書法研究
王耀庭教授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
11:15 - 11:40
演講4: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
陳葆真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11:40 - 12:00
評 論:何傳馨先生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


12:00 - 13:30
午餐


13:30 - 13:55
演講5:乾隆御筆《盤山圖》軸研究
傅申教授 (華梵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13:55 - 14:20
演講6:宮廷動物與文化交流:以楊大章畫額摩鳥為中心
賴毓芝博士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
14:20 - 14:40
評 論:石守謙教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14:40 - 14:55
中場休息


14:55 - 15:20
演講7:洋風與新挑戰:乾隆宮廷畫琺瑯的發展
施靜菲博士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15:20 - 15:45
演講8:清高宗乾隆皇帝為洋彩配製木匣及其組合陶瓷多寶格的問題
余佩瑾女士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
15:45 - 16:05
評 論:謝明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


16:05 - 16:55
綜合討論:主持人 謝明良教授

16:55 - 17:00
閉 幕:主持人 謝明良教授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5/27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David L. Porter教授(Department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Michigan)演講公告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演講公告


主講者:David L. Porter教授(Department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時間: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下午2: 30

地點:歐美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講題:「Gendered Utopias in Chinese Porcelains and English Women's Writings of the 17th Century」

請參閱演講海報與摘要,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Gendered Utopias in Chinese Porcelains and English Women's Writings of the 17th Century

Prof. David L. Porter

Department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w did English writers and consumers respond to the remarkable influx of luxury goods and aesthetic ideas from Chin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service of tea in willow-patterned porcelains now seems to us a quintessentially English ritual. But how, exactly, were these exotic commodities transformed from curious rarities in the Restoration period to everyday goods in Jane Austen's day? And how did the alien visual sensibility evoked by imported Chinese wares interact with English literary culture along the way?
In Addison's Spectator essay of April 12, 1711, the narrator describes the unexpected juxtaposition of treasured books and imported Chinese porcelains in a wealthy widow's library. The essay's explicit association of imported Chinese objects with a female literary space is not altogether surprising. Twenty years earlier, Queen Mary had first inaugurated the fashion of decorating interiors with Chinese wares, filling every room in her apartments at Hampton Court with imported porcelain and lacquerware. Well-heeled women collectors followed suit, and for most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use and display of these exotic objects would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women's quarters in the homes of the elite.
We can readily imagine, then, that imported Chinese objects might have often wound up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treasured books we know these women also purchased in large numbers. To what extent might each have created a resonant space for the contemplation and enjoyment of the other, leading the delights of reading and viewing to be reciprocally enhanced? Literary critics often take it upon themselves to reconstruct the particular fantasies that texts made available to readers of a given time and place. Academic devotees of the written word are considerably less adept, however, at taking a larger anthropological view of how texts and visual objects might function together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meanings. What if we allowe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exquisitely decorated Chinese wares that graced the shelves of a woman's library in the late seventeenth or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might have functioned as material correlatives to the books arrayed beside them? Examined closely alongside the female-authored fictions, poetry, and essays that provided the immediate literary context of their consumption in England, the scenes depicted on the illustrated porcelains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evoke an alluring imaginative space that are likely to have resonated in profound and unexpected ways with Leonora and her peers.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將於5/25舉辦學生論文研討會,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將於5/25(一)舉辦學生論文研討會,
歡迎大家共襄盛舉,不用事先報名即可參加。
2009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學生研討會議程
時間:2009/5/25 (星期一)
地點:文學院二樓會議室

08:0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式

第一場
09:10~09:15主持人:易穎梅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二)
09:15~09:35報告人:王淑津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博五)
<大坌坑遺址出土十二至十七世紀外來陶瓷器>
09:35~09:45 評論人:趙金勇 博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09:45~09:50 主持人:易穎梅
09:50~10:10 報告人:林容伊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一)
<唐代絞胎陶瓷工藝發展與起源問題>
10:10~10:20 評論人:陳萍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四)
10:20~10:35 綜合討論
10:35~10:50 休息時間

第二場
10:50~10:55 主持人:易穎梅
10:55~11:15 報告人:巫伊婷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二)
<從元末小楷看倪瓚書風>
11:15~11:25 評論人:邱國峰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三)
11:25~11:30 主持人:易穎梅
11:30~11:50 報告人:司嬡嬿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二)
<敦煌早期壁畫中水景的表現>
11:50~12:00 評論人:陳昱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四)
12:00~12:15 綜合討論
12:15~13:30 午餐時間

第三場
13:30~13:35 主持人:謝宛諭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二)
13:35~13:55 林宛儒,<畫像石稿本的類型與使用—以魯南陝北為例>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三)
13:55~14:05 評論人:林聖智 博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05~14:10 主持人:謝宛諭
14:10~14:30 游逸飛,<漢代鳥魚圖的多重寓意>
(台大歷史研究所碩三)
14:30~14:40 評論人:林聖智 博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40~14:55 綜合討論
14:55~15:10 休息時間

第四場
15:10~15:15 主持人:謝宛諭
15:15~15:35 張秩瑋,<河西地區十六國北朝半跏思惟像研究>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三)
15:35~15:45 評論人:陳怡安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二)
15:45~15:50主持人:謝宛諭
15:50~16:10盧宣妃,<圖肖像以顯文治:陳鑑如《李齊賢像》及其製作>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博三)
16:10~16:20評論人:李宜蓁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三)
16:20~16:35 綜合討論
16:35~17:00 閉幕式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東亞文化意之形塑--第十一至十七世紀間中日韓三地的藝文互動】系列演講:「明清海洋文化書寫的歷史反思:以琉球與長崎為中心的考察」

【東亞文化意之形塑--第十一至十七世紀間中日韓三地的藝文互動】系列演講

講 題:「明清海洋文化書寫的歷史反思:以琉球與長崎為中心的考察」
主講人:廖肇亨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 間:98年5月15日(星期五)下午2:00~4:00
地 點:本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歡 迎 參 加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移動的桃花源」計畫主辦 http://proj3.sinica.edu.tw/~eaart/
備註:本演講採自由入席,不需事先報名,無任何身分限制,歡迎系所師生參加。
若需演講參加證明者,請當天向主辦單位索取,
網站上亦提供相關訊息與資料可供參考,歡迎各位踴躍參與!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片面之瓷-明清景德鎮瓷器破片特展》2009/5/4-6/6


展覽名稱:《片面之瓷-明清景德鎮瓷器破片特展》
展覽期間:民國98年5月4日至6月6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圖資大樓四樓迴廊
臺南縣官田鄉大崎村六十六號 TEL: 06-6930632
主辦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



【記者會暨開幕茶會】
時間:2009年05月04日(一),下午兩點三十分
地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圖資大樓四樓迴廊

《片面之瓷─明清景德鎮民窯瓷器破片特展》
開幕新聞稿2009/05/04
全國首創的藝術史學系首度與收藏家合作,將於5月4日下午兩點半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圖資大樓四樓迴廊舉行「片面之瓷─明清景德鎮民窯瓷器破片特展」開幕茶會,展覽開幕由藝術史學系系主任黃翠梅教授親臨主持,特別來賓為捐贈此批明清景德鎮瓷器破片的蔣瑞勝先生,此展為藝文界一大盛事。
蔣瑞勝先生與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教授熟識,得知本系欲培養兼具藝術史學、博物館學與文物修復理論與實務「三位一體」的人才,便慷慨捐贈本系明清景德鎮民窯瓷器破片約300件,以作為日後學生課業學習的教材。由此批明清景德鎮民窯瓷器破片能看出當時的文化、社會、經濟多重意涵,在學術研究上極具價值,本展將有助於日後臺灣漢人墓葬與出土(水)景德鎮瓷器破片的研究。
本系充分發揮民間捐贈文物之效益,特辦此次展覽將研究成果與社會大眾共享。透過研究與展示重新賦予瓷器破片新的生命力,一改破片無價值的觀念,展件背後有訴說不完的故事,讓大眾能從瓷器破片細部遙想景德鎮民窯瓷器的文化脈絡,並與現今生活品牌法蘭瓷連結,顯示生活方式與審美品味。
參與幕後展覽策劃及執行的工作團隊,是由本系第一屆至第三屆共20餘位學長姊,義務指導本學期修習「策展與詮釋」課程的三年級博物館學組學生共同組成。在系上師長們數年來的辛勤帶領下,學生們累積了藝術史學、博物館學、文物修復三方面的專業能力,因而得以勝任策展人的角色,並將所學實際運用於此次展覽上,一手包辦研究到展示手法的細節規劃,乃至宣傳及教育活動設計,不僅成功結合課程設計、創意思考和實務操作的「教/學」展示,更充分展現藝術史學系學子們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的優異能力。

歡迎各界蒞臨共襄盛舉,給予我們鼓勵與指教。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 2009/5/4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2009.5.20-.5.22 國立故宮博物院【匯聚:交流中所形塑的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名稱:【匯聚:交流中所形塑的亞洲】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法國遠東學院
日期:2009年5月20至22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
報名:4/20開始線上報名,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會議網址:http://www.convention.com.tw/npm/index.html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欲參加4/26(日)中央大學藝研所David Carrier訪台演講暨藝術史論壇論文發表會者請看此篇!


諸位藝術史論壇夥伴好!
中大藝研所4/26(日)舉辦之【David Carrier訪台演講暨藝術史論壇論文發表會大會】欲詢問與會者前來本校之交通安排:

1. 自行開車者,請聯絡我們,以備妥臨時停車證。
2. 自行駕車前來,若您尚可搭載他人,請通知我們。
3. 欲自行前來,但尚無交通工具者,請告知我們,我們可代為安排詢問。

以上,煩請於4/21(週二)以前在此留言,或聯絡
中大藝研所
吳小姐
(03)422-7151*33661
seeingwu@cc.ncu.edu.tw


自行開車

中山高:
南下62.4公里處(國道編號62號)新屋交流道出口,下高速公路後左轉往中壢市區方向(民族路)行駛,至環西路左轉,志廣路左轉,約3~5分鐘可抵達本校前門。
北二高:
南下62公里處出口下交流道後,沿66號東西向快速道路往中壢、觀音方向,連結中山高速公路後依上述指示行駛,約30分鐘抵達本校。


搭乘火車

中壢火車站下車,前站出站後另轉乘【2路】公車或計程車(車資150-200元)抵達本校。



其他更詳盡的乘車訊息歡迎參考中大網站~




本演講場地位於文學院一館三樓,詳細位置請參考中大校園導覽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4/18週六下午史博館陳東和先生演講:侯錦郎的藝術世界


時間:4/18(六)下午2:30-4:30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遵彭廳

題目:侯錦郎的藝術世界

主講者: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陳東和先生

討論會主持人:陳郁秀女士

與會討論人:席慕蓉、趙國宗、黃海鳴、李賢文、鄭麗君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2009年6月18日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乾隆宮廷藝術」研討會

2009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乾隆宮廷藝術」研討會


※ 會議日期:2009年6月18日(週四)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
※ 會議地點:臺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B1蘇格拉底廳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議 程

評論人:石守謙
第一場發表人:傅申 乾隆御筆〈盤山圖〉軸研究
第二場發表人:賴毓芝 宮廷動物與文化交流:以楊大章畫額摩鳥為中心

評論人:何傳馨
第三場發表人:王耀庭 乾隆皇帝書法研究
第四場發表人:陳葆真 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

評論人:傅申
第五場發表人:劉怡瑋 Archive of Power: 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Garden-Palace at Rehe
第六場發表人:邱士華 寶親王的書畫收藏

評論人:謝明良
第七場發表人:施靜菲 洋風與新挑戰:乾隆宮廷畫琺瑯的發展
第八場發表人:余佩瑾 清高宗乾隆皇帝為洋彩配製木匣及其組合陶瓷多寶格的問題




※ 欲參加本研討會敬請下載研討會登記表
並於5/31前以傳真至(02)2363-9096
或email: wantien@ntu.edu.tw完成報名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網址 :http://homepage.ntu.edu.tw/~artcy/
電話 :(02) 3366-422 E-mail:
wantien@ntu.edu.tw
※ 本研討會須事先登記報名 敬請上本所網址下載演講登記表 ※
(參與人數限制100人)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Photography in China, April 24-25, 2009: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ubject: Photography in China, April 24-25, 2009: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RIDAY, APRIL 24, 2009
McCormick Auditorium, Tribune Building, 1870 Campus Driv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ttp://groups.arthistory.northwestern.edu/chinaphotography/


8:45 a.m., Welcome
S. Hollis Clayson,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Director of Alice Kaplan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8:55 a.m.-10:35 a.m.,
Session I: The Violent Turn
Chair: Brook Ziporyn, Department of Relig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9:00 a.m.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Sarah E. Frase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Violence and the Photographic Encounter”

9:25 a.m.
Leo Ou-fan Lee,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 Chinese Identity under Colonial Gaze”

9:50 a.m.
James Hevia,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Direct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hotographs of Public Executions in China”

10:15 a.m.
Discussants: Peter Carroll, Department of Histo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Robert Hariman,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0:40 a.m., Coffee

10:50 a.m.-12:15 p.m.,
Session II: Technique and Industry
Chair: Christina H. Kiaer,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0:50 a.m.
Christopher Pinney, Professor of Cultural and Visual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Camerawork as Technical Practice in Colonial India”

11:15 p.m.
William Schaefer, Assistant Professor,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icturing Photography, Abstracting Pictures: The Domain of Images in Republican Shanghai”

11:40 p.m.
Chris Reed,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hief Editor,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Hybrid China: Early Chinese Industrial Photography”

12:05 p.m.
Discussant: Christopher Bush, Department of French and Italia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2:30 p.m.-2:30 p.m., Lunch

2:30 p.m.-4:30 p.m.,
Session III: Peripheral Nationals
Chair: Victor Shih,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30 p.m.
Wang Ming-k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Chinese Ethnographic Project,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Photographing Peripheral Nationals in China (1928-1936): The Case of Ethnographic Photographs Taken by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Scholars”

2:55 p.m.
Wang Peng-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Ethnic Encounter in the Tribal Marketplace: Rui Yifu's Ethnographic Photography in Southwest China”

3:20 p.m.
Paul D. Barclay, Associate Professor, Lafayette College,
“Redefining China's Outer Limits: Colonial Photography on Taiwan's Sino-Japanese Frontier, 1895-1940”

3:45 p.m.
Discussant: Dilip Gaonkar,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Studies and Director, Center for Global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ollowed by General Discussion of Panels I-III

4:30 p.m.-5:30 p.m., Reception


SATURDAY, APRIL 25, 2009
Kresge Centennial Hall, Room 3-430, 1880 Campus Drive

9:00 a.m., Coffee

9:30 a.m.-11:15 a.m.,
Session IV: The City and Frontier
Chair: Amy Stanle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Japanese Histo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9:30 a.m.
Yeh Wen-hsin,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Director,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he Camera and the City: Perspectives from Shanghai and Chongqing”

9:55 a.m.
Frances Terpak, Senior Collections Curator (Photography), 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Transferring the Image: The Acceptance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10:20 a.m.
Eliza Ho, Ph.D. Candidat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Sha Fei's Revisions of the Great Wall in Chinese Wartime Photography”

10:45 a.m.
Discussant: Christopher Pinney, Professor of Cultural and Visual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1:15 a.m., Coffee

11:25 a.m.-12:20 p.m.,
Session V: The Photographic Medium
Chair: Chris Ree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1:25 a.m.
Shaoqian Zhang, Ph.D. Candidat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 Supremacy of Modern Time: How Shanghai Calendars Re-shaped the Image of China (1860-1920)”

11:45 a.m.
Austin Parks, Graduate Student, Histo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maging Ideology in Meiji Japan: The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Representations of Nation and Empire”

12:05 p.m.
Discussant: Kerry Ros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ul University

12:20 p.m.-1:30 p.m., Lunch

12:20 p.m.-1:30 p.m.,
Special Session: Working Lunch for Graduate Students Frances Terpak, Curator of Photography,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Conducting Research in Photographic Archives” (location: Alice Kaplan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2-370 Kresge Hall)

1:30 p.m.-2:30 p.m.,
Session VI: Concluding Workshop Discussion Sponsored b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The Meyers Fund, The Alice Kaplan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The Graduate School-Asian Cluster,
The Buffet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Center for Global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AMES), and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公開徵選兼職英文導覽員 二名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公開徵選兼職英文導覽員 二名

一、工作內容:
1.本館常設展、特展、陶瓷藝術園區之中文、英文導覽;國際貴賓接待
2.教案、學習單設計撰寫
3.協助導覽志工聯繫、排班事宜
4.翻譯等其它臨時交辦業務

二、工作特色:
博物館導覽員為文化服務業,將藝術與文化的深刻感動分享給觀眾,除了需具有陶瓷專業知識外,樂與群眾、學生接觸、反應靈敏皆為勝任導覽工作之重要特質。

三、個人特質:
此份工作機會期待英文溝通流利、喜愛陶瓷藝術,擅群眾溝通語言、具強烈學習動機、願意主動分享、個性主動活潑者前來挑戰!

四、工作時間:09:00—17:00。周二~周五(輪班2—3天)、周末及國定假日(採輪班制)。以時間彈性、可配合假日工作者佳。

五、工作地點: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六、薪資:享勞健保,時薪制(培訓期間每小時100元,俟考核通過後180元)。

七、學歷及語文條件:大學以上畢業。精通英文,具語言認証者佳。

八、電腦能力要求:辦公文書處理(word、excel、powerpoint等)

九、面試時間:採履歷表初審制。約4月底通知合者來館面試。

十、開始上班時間:5月初

十一、意者請於98年4月15日前寄達(非郵戳),將本館指定履歷格式(如附件)及相關資料

郵寄至: 23942臺北縣鶯歌鎮文化路200號 鶯歌陶瓷博物館 教育推廣組
並於信封加註「應徵英文兼職導覽員」

或以電子郵件寄至ab7843@tpc.gov.tw

(若以電子郵件方式寄送,附件亦請以數位檔案一併寄送。履歷寄出後,請務必來電確認,避免信箱誤判。)

十二、聯絡人:鶯歌陶瓷博物館 教育推廣組 黃蘭燕
02-86772727*705 ab7843@tpc.gov.tw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David Carrier訪台演講暨藝術史論壇論文發表會大會議程表

David Carrier訪台演講暨藝術史論壇論文發表會大會議程表


時間:民國98年4月26日(星期日)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舊館三樓國際會議廳


10:00-12:00 專題演講

演講題目:Ernst Gombrich’s Account of Chinese Painting宮布利希論中國繪畫
演講者: David CarrierChampney Family Professor, Case Western ReserveUniversity/Cleveland Institute of Art, 2001-


12:00-13:30 餐敘


13:30-15:30論文發表

論文題目:電影裡的藝術史--從李行和白景瑞的電影作品說起
發表人: 黃猷欽(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日治傳統文人魏清德的藝術品味
發表人: 謝世英:(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15:30-16:00 中場茶點


16:00-17:00論壇
新書與研究取向:
1. 亞洲藝術交流史的新趨勢
2. 中國佛教美術史的熱潮
3. 歷史與藝術史的關係


欲報名與會者,請洽: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王聖閎(heifetzsoul@gmail.com ;0939581696)

紐約大學碩士課程獎學金公告(學習考古文物維修)

此則紐約大學碩士課程獎學金公告,謝謝中研院史語所林聖智老師代轉即將任教紐約大學的沈雪曼老師傳來之消息。
這個獎學金是專門為學習考古文物維修而設,免學費,獎學金優渥,申請截止日期是4月20日。
THE LEON LEVY VISITING FELLOWSHIP

The Conservation Center of the Institute of Fine Arts, New York University’s prestigious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in conservation,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on Levy Visiting Fellowship. This scholarship program presents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an individual specializing in the conse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of the ancient world from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to China to study at NYU, with its renowned faculty and unparalleled resources,
for one academic year.

The Leon Levy Visiting Fellow will enroll in graduate conservation courses alongside matriculated NYU students, allowing him/her to follow a compressed version of the Conservation Center’s two-year fundamentals curriculum. The Center’s broad educational approach, its emphasis on
integrating conservation science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its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offerings will expose the Fellow to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methodologies for preservation unavailable elsewhere. The Fellow will als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nroll in advanced cours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REQUIREMENTS
The Center welcomes applications from individuals interested in pursuing study related to the conservation of artifact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Qualified candidates for the Leon Levy Visiting Fellowship must satisfy the following criteria prior to application.
• Hold a Bachelors degree or its equivalent.
• Complete the TOEFL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xamination (minimum score of 100).
• Must be affiliated with an academic, museum, or research institution when applying for the Fellowship.
• Portfolio of prior conservation experience.
Thre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and a written personal statement are required with the application.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candidates whose home countries do not provide graduate conservation training.

AWARD
The Leon Levy Visiting Fellow will receive funding to cover the cost of tuition, including related University fees and health insurance. In addition, the Fellow will receive a stipend of $25,000 to offset living expenses including housing and a travel allowance of $5,000 to travel to New York City from their home country.
The application deadline for the 2009-2010 academic year is April 20, 2009. The Fellowship will commence August 15, 2009 and conclude May 30, 2010. (Interested individuals should contact the Conservation Center by email at conservation.program@nyu.edu for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This Fellowship is made possible through a generous grant from the Leon Levy Foundation.
The Conservation Center, Institute of Fine Arts, New York University
14 East 78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75 www.ifa.nyu.edu
Founded in 1960, the Conservation Center of the Institute of Fine Arts is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the techn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works of art and historic artifacts. It prepares students for careers in conservation through a four-year program that combine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onservation with art historical, archaeological, curatorial, and scientific studies of the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of works of art.
in the Conse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台灣大學2009年「簡靜惠人文講座」演講公告

2009年「簡靜惠人文講座」 演 講 公 告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主講人:河野元昭 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翻 譯:白適銘 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 演講將以日文進行,現場翻譯成中文。

第一場
2009年4月27日(週一)下午2:00~4:00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江戶時代繪畫史 一

第二場
2009年4月28日(週二)下午2:00~4:00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江戶時代繪畫史 二

第三場
2009年4月30日(週四)下午2:00~4:00 
敏隆講堂 日本美術的特質

第四場
2009年5月 1日(週五)下午2:00~4:00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江戶時代繪畫史 三


地點資訊 ※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文學院2F)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捷運公館站3號出口 ※ 敏隆講堂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2段9號12F,捷運古亭站6號出口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David Carrier訪台演講暨經典研讀會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David Carrier訪台演講暨經典研讀會



一、David Carrier教授簡介:
David Carrier現為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與Cleveland University of Art合聘的Champney Family講座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既廣且深,從巴洛克、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到當代藝術,皆有非常精彩而獨到的觀點。他的著作相當豐富,碰觸的議題包括了:藝術史的書寫原則、Poussin的繪畫、Baudelaire的現代主義美學、當代抽象藝術、Warhol的藝術哲學、Rosalind Krauss的藝術評論、漫畫美學、博物館的功能等研究,其傑出的研究成果備受國際藝術史界肯定。除了16本極具份量的學術專書以外,他尚有近200篇書評與129篇以上的藝術評論,廣見於Arts、Art in America、ArtInternational、Burlinton Mazagine、Kunst Chronik、Modern Painters等著名期刊。同時,他也為美術館與藝廊撰寫展覽專文,在紐約與匹茲堡策劃當代藝術展覽,並且經常往返於歐美、加拿大、紐西蘭、中國等地演講。近年,Carrier受邀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的講座教授,並於著名研究機構Getty Research Institute、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e擔任資深研究員,在國際藝術史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Carrier教授最新的研究聚焦在世界藝術史,重視多元文化史觀下藝術史書寫的可能性,反思長久以來的歐洲中心主義的敘事方式,並強調藝術的在地化與文化交流的歷史性脈絡。此次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和視覺文化中心、政治大學歷史系和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共同邀請Carrier教授訪台進行兩場演講,即是希望透過講學、座談以及相應的研讀討論,引入他在這方面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並增進本地師生關於這新興領域的視野。此次訪問演講的題目分別為:The Place of Buddhist Art in a World Art History(佛教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中的位置)與Ernst Gombrich’s Account of Chinese Painting(宮布利希論中國繪畫),內容皆出自其最新研究。

此外,本所配合即將到來的演講活動,於四月份起舉辦四場探討Carrier教授經典著作的研讀會。一方面希望藉此加深本地師生對Carrier本人學術成果的認識與理解,提供一個較為寬闊的論述景觀。另一方面也期待能拋磚引玉,促進本所與其他系所,甚至其他領域之研究同好切磋交流的契機,在不同視野的交織中激發更多關於藝術史學門的可能思辯及議題。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和視覺文化中心,政治大學歷史系和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聯合主辦


二、演講訊息:
政大場次:
講題:The Place of Buddhist Art in a World Art History
(佛教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中的位置)
時間:4月24日星期五下午2:00-4:00
地點:季陶樓後棟340423室 (歷史系會議室)

中大場次:
講題:Ernst Gombrich’s Account of Chinese Painting
(宮布利希論中國繪畫)
時間:4月26日星期日上午10:00-12:00
地點:文學院舊館三樓國際會議廳
※關於演講活動訊息之異動,請持續注意中大藝術學研究所及政大歷史系網頁。


三、研讀會進行方式:
1. 時間:
4/07(週二)上午10:00-12:00
4/14(週二)上午10:00-12:00
4/20(週一)下午2:00-4:00
4/21(週二)上午10:00-12:00

2. 地點:中央大學文學院二館206室
3. 研讀會由導讀人主講60分鐘,交叉回應30分鐘,其餘時間延伸討論,中間不休息。
4. 研讀會報名截止日期:四月六日(週一)

四、閱讀書目:
1.High art : Charles Baudelaire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st painting. University Park, Pa.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The aesthete in the city: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merican abstract painting in the 1980s. University Park, Pa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Artwriting. Amherst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7.

4. The aesthetic of comic strips. University Park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Museum Skepticism: A History of the Display of Art in Public Galleries.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五、場次安排:
4/07(二)
上午10:00-12:00
導讀人:謝佳娟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Museum Skepticism: A History of the Display of Art in Public Galleries, Chapter 1, 3

4/14(二)
上午10:00-12:00
導讀人:王聖閎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Artwriting revisited,” in The Aesthete in the City: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merican Abstract Painting in the 1980s, pp17-34.

4/20(一)
下午2:00-4:00
導讀人:曾少千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
“Posthistorical Art, or Comics and the Realm of Absolute Knowledge,” in The Aesthetics of Comic, chapter 7.

4/21(二)
上午10:00-12:00
導讀人:吳方正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Les Paradis Artificiels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sm,” in High art : Charles Baudelaire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st Painting, pp105-125.



六、注意事項:
1.研讀會所使用之書目可至本所辦公室複印,或與本所聯絡索取DPF電子檔。
2.各場次導讀人所發送之講義摘要僅以當天準備份數為主,恕不額外提供。
3.關於研讀會與演講的最新相關訊息,請參考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網站。
4.本所交通資訊可至中大首頁→「關於中大」→「交通資訊」→「如何到中大」(網頁:http://www.ncu.edu.tw/directions.php



七、聯絡方式: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ncu3650@ncu.edu.tw (03)422-7151(轉33650)
聯絡人:王聖閎(heifetzsoul@gmail.com ;0939581696)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98年3月28日星期六:臺師大博物館建築與古蹟保存討論會


臺師大博物館建築與古蹟保存討論會大會議程表

時間:民國98年3月28日星期(六)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廳


10:00-10:20 報到

10:20-10:30 開幕式

主持人: 曾曬淑(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

10:30-12:00 專題演講

主講人: Adrian von Buttlar(柏林工科大學文哲學院> 院長暨藝術史系主任)

講 題: 美術館與城市:Karl Friedrich Schinkel與Leo von Klenze對十九世紀市民文化自主的貢獻


12:00-13:00 午餐時間


13:00-14:30 座談會

主題: 柏林博物館島-世界文化遺產:歷史、保存與 現代化

主持人: Johannes Stückelberger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引言人: Adrian von Buttlar

與談人: 傅朝卿(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吳方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劉舜仁(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4:30-15:00 中場茶點


15:00-16:30 座談會

主題: 台灣博物館系統建構與整建

主持人: 林會承(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

引言人: 蕭宗煌(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與談人: 王嵩山(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6:30-17:00 綜合討論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藝術史教授Tom Gretton中研院演講公告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藝術史教授Tom Gretton將應台師大美術系楊永源老師的邀請,來台短期訪問,本所也藉此機會,請Dr. Gretton蒞臨本所發表一場精彩的演講,機會難得,歡迎各位參加。也請大家轉寄給有興趣的人,一起共襄盛舉!








講題:The art history of mass-produced illustrated magazines: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study of nineteenth-century material.


時間:2009年3月24日(禮拜二)下午2:30


地點: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研院歐美所一樓會議室(附上中研院歐美所的院區地圖)






Dr Gretton簡介:
Tom Gretton is Senior Lecturer in History of Art at UCL, and vice-Chair of the UK’s Association of Art Historians. His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ictures in weekly illustrated news magazines in London and Pari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Not the flâneur again: reading magazines and living the metropolis around 1880’ in A. D’Souza and T. McDonough (ed.s) The Invisible Flâneuse? Gender, public space, and visual cult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Paris Manchester 2006. and ‘Le statut subalterne de la photographie. Etude de la présentation des images dans les hebdomadaires illustrés (Londres, Paris 1885-1910)’ Etudes photographiques #20, 2007 (20), and ‘[Jacques-Louis] David’s Portrait of Zénaïde and Charlotte Bonaparte : overt and covert Napoleonic subjects in the summer of 1821’. Chapter 12 in Ledbury,M. (ed.) David after David. Essays on the later work. New Haven CT and London UK: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4-217.

搜尋此網誌

總網頁瀏覽量

聯絡壇主

JournalofArtStudies@gmail.com 李佳穎 小姐 (03)422-7151*33661

網誌存檔